康耐视小型 Dataman 和近距离镜头博客横幅

康耐视博客

ISO/IEC 29158:DPM 标准更新

ISO 29158 零件 2D 代码
虽然有许多 ISO 标准与条形码相关,但只有三个标准描述了衡量条形码质量的方式。其中两个标准用于印刷在平面标签上的代码。第三个标准是 ISO/IEC 29158,这是平面标签 2D 标准的扩展,经过了调整以适应直接零件标记 (DPM) 码及其不同的基材。

2020 年末,发布了 ISO 29158:2020 标准的 DPM 条形码更新版本,取代 2011 年发布的旧版本。由于在发布新版本之前,指定的委员会必须开会讨论、辩论所有更改并就这些更改达成一致,因此更改不会经常发生。当他们这样做时,重要的是要注意并了解最新版本中的更改。

以下是将影响如何读取 DPM 验证结果的关键更改的摘要。

连续分级
对于大多数质量参数,如果要转到连续分级量表,则需要从分级之间的 1.0 步长转到 0.1 步长。这使得之前在两个分级之间切换的代码产生更稳定的结果。

以下是之前的 1.0 步长分级量表 (A) 和新的 0.1 步长分级量表 (B) 的例子。

A

Grades for SC Graph

 

B

Continuous Grading Graph 

 

最低反射 (MR) 的新分级量表

DPM 分级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,在执行验证过程之前自动使图像变亮。然而,原始亮度很重要,它是针对最小值进行测量的。在以前的版本中,最低反射只能产生“A”(4.0) 至“F”(0) 分级。如果符号在调整前的亮度低于 5%,则会失败。现在,MR 可以接收“A”至“F”之间的分级。新标准扩大了分级量表,因此,如果代码在调整前的亮度为 5%,则为“C”(1.5) 分级。如果亮度更高,分级也会更高;如果亮度较低,分级将反射出这一点。

在之前的标准中:
如果 MR 值 > 5%,MR 分级为 A (4.0)
如果 MR 值 < 5%
No continuous grading of MR
In the new standard:
A (4.0) grade whenever MR > 15%,MR 分级为 F (0)
5% 的 MR 是 C 分级范围 (1.5) 的起点

Grade level graph

点标代码的点连接算法

点标符号不包含连续边线。因此,用于数据矩阵代码的标准 ISO 参考解码算法在点标符号上失败。不会编写不同的共生规范,而是使用名为 stick 算法的特殊算法来“连接点”。stick 算法的工作原理是,当固定长度的“棍子”两端落在同一颜色上时,将点连接起来。因此,它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,从而形成连续线。然后,对连接的图像运行标准参考解码算法。
Dot peen code example

在以前的标准中,在使用和不使用 stick 算法的情况下进行两次分级(采用 50% 和 80% 光圈),报告两个分级中的较高者。新标准现在要求分级四次,并报告最高分级。这四种验证分别是:在 50% 和 80% 光圈下不使用 stick 算法,以及在 50% 和 80% 光圈下使用 stick 算法。
Dot peen two grade


更多帖子

获取产品支持和培训以及更多

加入 MyCognex

是否有任何疑问?

世界各地的康耐视代表可以随时为您提供支持,满足您的视觉和工业读码需求。

联系我们